18 款真无线耳机横评,哪个值得买?2021 TWS 耳机选购指南
“
这次我们买了 18 款耳机,来跟大家一起看一下,无线耳机到底怎么选?
大家好,拖了这么久,实在抱歉,这次我们去了实验室,跟设计师学习了人体工程学,还做了细胞培养,请了专业的耳鼻喉医生,甚至扛着机器去马路上拍摄。要说的太多了,文章确实有一点长,如果你只想知道结果,可以跳到产品推荐。好了,话不多说,我们直接开始吧。
01
开场
「形式追随功能。」
在消费电子领域,最好的例子,就是对空间和形态,要求极为苛刻的真无线耳机,他们的外观,就是对内部结构和功能最好的解释。
如果我们把这次横评的 18 款耳机放在一起,去掉颜色,抹除细节,就会发现他们只剩两种形状,杆状和豆状。不同形状背后,是他们所服务的功能。
02
舒适度
最重的是发布不久的 Bose,8.5g。W51 是入耳式里最轻的,4.1g,怎么做到的呢?把电池做到最小,单次续航只有 3.5 小时。
舒适度很主观,我又让十几个同事试戴了一下,大部分人的结论是:半入耳好于入耳好于豆状。也基本符合重量的分布。
比如说,最重的 Bose,舒适度反而挺不错的。相反,虽然是半入耳,很多人都觉得一加没那么舒服,三星的 Buds Live 也有点撑耳朵。同样是入耳式耳机,FreeBuds Pro 就舒服一点,但运动的时候比较容易送,小米 Air 2 Pro 也比较容易松动。
有了小差异,也有了大原则,已经可以给一个经常被提到的结论:因为每个人的耳朵不一样,舒适度就是见仁见智的。这句话有用吗?肯定有用,但也是一句有用的废话。它的潜台词就是:戴着舒服,就是耳机设计的好,戴着不舒服,就是你耳朵不行。这不仅对大家选购没有任何意义,还把厂家设计的责任,推到了消费者身上。
那到底该怎么评价舒适度呢?
为了搞清楚耳机在耳朵里是怎么受力的,我们 3D 打印了很多耳朵模型。我又想到了电视剧里,刑侦经常用到的血液鲁米诺反应,同样的思路,用荧光粉涂抹耳机的表面,戴上耳朵模型,就能看到耳机和耳朵是如何接触受力的。
所以,重要的不是耳机的重量,而是耳机的重心。道理很简单,我们去拿一根棍子,最省力的方式,一定是拿在它的重心点上。耳朵去固定耳机,最省力的方法,就让耳机的重心,尽可能接近这三个点。像 AirPods、OPPO、华为,这类的杆状耳机,重量主要在耳机头上,重心就更靠近这三个点。大部分豆状耳机,重心点都跑到了耳廓外面了,就只能加耳撑去额外固定耳机,比较典型的是 Bose、声阔和万魔。豆状里做的比较好的是三星,重量和体积都保持的很好,重心也在耳廓之内。
《三体》中问过这样一个问题:如何用大理石做一张床,使人躺上去感觉像席梦思一样柔软?答案是,把大理石表面挖出一个与人的身体背部一模一样形状的坑。
同样,按照你的耳朵形状倒模出来的耳机,对你是最舒服的,但对其他人来说,就是灾难。所以,厂商的目的,不是让你一个人戴着特别特别舒服,而是让戴着不舒服的人尽可能变少,这就是耳机的容错率。这就需要大量耳道数据,作为支撑了。有大量耳道数据的公司并不多,苹果就是其中之一,不仅苹果自己公开说过,其他厂商也侧面表示,苹果的数据确实也挺准确的。所以,评价一款耳机的外型,除了要看舒适度,还要看稳固性和容错率。
我们回到耳朵上的三个支撑点:耳道、耳屏、对耳屏,当耳机接触他们时,每个点的舒适度、稳固性和容错率,又各不相同。就拿半入耳式耳机来说,之所以舒服,就是去掉了舒适度最低的,耳道的支撑,同时放弃掉的是一部分稳固性和容错率。
入耳式耳机多了对耳道挤压,是最不舒服的,但可换耳塞的容错率很高,几乎能适应所有人。
Bose 的舒适度不错,因为它找到了三个最佳支撑点之外的第四个点,也就是标志性鲨鱼鳍的作用。而其他家的耳撑,没有 Bose 那么合理。因为 Bose 已经注册了耳朵上的某些部位,一旦设计的耳机触碰到这个部位,就算是侵犯专利了。
03
音质
所以,大不是门槛,材质才是。不同的工艺和材质,就变成了宣传页里看不懂的词汇,普通用户,一不懂材料学,二对单元大小没什么概念,除了能看出来你挺努力的之外,剩下的就是懵逼。
我先来帮大家翻译一下:LCP 液晶高分子振膜,就是一种比较硬的塑料,TPU 复合石墨烯振膜,加了石墨烯的塑料,钛复合动圈,加了金属的塑料,高灵敏度振膜,振膜可能比较小,容易推吧。
还是不开玩笑了。塑料不代表廉价,更不代表没有技术含量,是因为塑料确实很适合做振膜。振膜要推起来省力,首先要求轻,并且推起来不能有多余的振动,就是要求硬,这在自然界里,是天然相悖的。像什么 LCP 液晶高分子、复合石墨烯等等,就是在试图把又轻又柔软的塑料,做的更硬。但再硬的塑料,也没有金属硬,音圈推动振膜的时候,中间和边缘的运动是不同步的,为了让整个振膜被推动时受力均匀,受推力的中心部位,有的耳机就会用金属代替,而为了保证边缘不产生多余的形变,加入花纹的同时,也会有一圈金属圈加固。振膜的确是越大越好,低频下潜就会更低,但也需要更大的推力,非常考验音圈和磁铁的设计。小振膜也并非一无是处,毕竟振膜的追求之一就是轻,瞬态响应更快,高频更有优势。
振膜的尺寸和材料很重要,但也不必迷信,毕竟音质是个综合题,腔体设计、音圈尺寸、磁铁等等都会影响音质。如果你像我一样无聊,看完所有耳机的产品页,你就会发现,无论多少钱的耳机,大家对音质的描述,都是类似的,比如说:三频均衡、声场开阔、动态十足等等……一两千的耳机这么写,十几块的耳机,也敢这么写。
标准的的不统一,才是造成玄学最大的根源。
你没有办法在宣传页里,根据他们的描述,获取这款耳机音质的实际表现,除了文采。
音质非常主观,所以,另一个宣传套路就是大师调音,像是万魔的格莱美大师调音、OPPO 的丹拿调音、小米的格莱美……
那我们到底能信什么呢?能信的就是频响曲线、谐波失真这些客观参数,这些数据厂商有吗?一定有,但为什么不放呢?大概是是担心大家看不懂。确实,音质的形容词我确实是看懂了,但看不出好坏呀。
04
码率
目前蓝牙耳机的码率是多少呢?最高的 600 多,最低的才 128。距离「无损」还差很远。用高通蓝牙芯片的耳机,可以独占 aptX。
到这里,你以为你看的是一个评测,其实刚刚参与了一个几十万人的大型盲测,之前的十几分钟,每两分钟,码率就会变一次。受限于平台,B 站帮大家降低了难度,只有 32、64、128 这 3 种码率。
欢迎大家把答案打在公屏上,我们会在一周后公布。当然,因为平台限制,这个测试很不严谨,大家可以在我们公众号回复【码率】,获取更专业的 ABX 盲测。
很多人觉得码率很重要,是因为数字上的差异太大,128 看起来比无损差了十几倍,但音质差距,并不是倍数关系。
这是声音 A,这是声音 B,如果同时播放这两个声音,你就会听不到声音 A 了,这就是心理声学的重要理论:掩蔽效应。
05
降噪
根据我们的搜集和调研了,关于降噪,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有三个:降噪效果、降噪原理还有降噪的危害。
降噪效果
哪款耳机降噪更强呢?要想回答这个问题,主观的感受肯定是不准确的。同样不准确的还有各大品牌宣传页中,「降噪深度」这个词,是降噪的峰值,不能代表整体的降噪能力。
注意啊,「几乎」这个限定,说的就是半入耳式耳机的降噪。大家可以听一下效果:半入耳式耳机降噪不好的原因,我们第一期横评有详细的解释。对半入耳式降噪,不要有太多期待,就跟很多网友说的一样,把降噪就当做是送的就可以了。
入耳式降噪耳机,按价格排是这样的,按实际降噪效果来说,其实也差不多。目前最接近头戴耳机的降噪是 Bose。华为、OPPO、AirPods Pro、万魔,属于第二梯队。第三梯队是荣耀、W51、小米,荣耀和小米会稍微好一些。
降噪原理
耳压
从空气密度来理解,很明显我们不会听到双倍的噪音,但却会受到双倍的压力。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「耳压」。也是很多人用降噪耳机会感到眩晕,甚至恶心的原因。但是,我们普遍接触的声压,超过 1Pa 的都很少。就降噪带来的这点压力差,可能还没有你蹲下和站起来差别大。「耳压」的感觉,应该不来源于压力的。
06
通透模式
鼓之所以能发声,是因为鼓皮的严密包裹,形成了共鸣腔。
就跟戴耳机一样。外界的声音会被削弱,但你自己说话的声音,因为骨传导的缘故,反而放大了。这就是很多耳机通透模式做不好的原因。
打破共鸣腔有两种方法,一种是直接把鼓面戳个洞,这就是半入耳式耳机的做法,没有完全堵住耳朵,就不存在共鸣腔,声音听起来就很正常。
另一种是入耳式耳机的做法,放大环境音的同时,抵消一部分共鸣腔带来的骨传导声音,这样说感觉好像也没那么难,换个说法:你能帮我把这个图标,放大的同时,再缩小一点吗?
因为 AirPods Pro 的内置麦克风,能听到你耳朵里的声音,意味着它明确知道,一个声音到你耳朵里的声音,衰减了多少,增大了多少。
07
听力保护
我们模拟了嘈杂的户外环境,遮掉噪音,半入耳式耳机需要 105.2dB(A),什么概念呢?
根据 WHO 给出的标准,105dB(A) 的声音每周听超过 10 分钟,就会造成不可逆听力损伤,如果是儿童这类敏感人群,甚至不能听超过 3 分钟。
按我国平均最低通勤时间 28 分钟来算,一周的通勤时间,至少是 5 个小时。即便你戴的是入耳式耳机,也需要 94.4dB(A) 才能盖住噪音,只能听 75 分钟。只有降噪耳机,遮盖噪音需要 83.7dB(A),对应的听音时间是 20 小时。才是比较安全的。
蓝牙耳机的通话质量有多重要呢?曾经光这一个功能,就开创出了一个市场,就是以前商务人士用的蓝牙耳机,普遍都很大、很长,有点像接线员用的耳麦,就是为了麦克风尽量靠近嘴巴,让声音更容易被收到。
08
通话质量
真无线耳机的通话质量有多差呢?其实在室内,完全可用,但到了室外,差到我不敢用它打重要的电话,尤其是在马路、火车、商场这样比较吵的地方。
我们的通话测试,沿用了手机上的一套标准,不仅包括通话延迟、回声、响度……这些核心指标,还包含了马路、商场……8 个场景的降噪测试,一共 30 多项测试,每款耳机都要测两个小时。这么多实验做下来,说实话,真的特别累。哎,别误会,不是我累,是它比较累。
在通信中,有一个领域,即便说话声音再小,也要能保证对方 100% 的听清楚。没错,军事领域。
像是苹果的语音加速感应器、华为的骨声纹传感器、三星的语音拾取单元,虽然叫法不一样,都是通过振动,配合麦克风拾音,达到更好的通话质量。也就是骨传导技术。
但是,即便是目前最先进的测试设备,Head 和 B&K,都只是冰冷的金属,没办法模拟出人体骨传导的声音。所以,这套测试,对有骨传导技术的耳机来说,分数是偏低的。
为了录制出真实可复现的通话质量,我们用 4 个音箱控制噪音源,用消声室控制环境,然后,把人头换成真人,录出他们的实际表现,最终通过主观评价和客观数据的方式,重新得到他们通话质量的排名如下。
所以我不建议你在户外使用无线耳机打电话。尤其是马路上,遇到一辆车突然经过,这种突发性噪音,目前没有一个耳机能应付。
百元耳机普遍是单麦克风,做成杆状也很难弥补收音质量差。
100-400 双麦克风用的比较多,但像索尼、Bose 这样比较自信的大厂,1000 多用的也是双麦克风。
通话质量一直是三星的痛,这次两款在配置上都做了升级,Buds Live 的三个麦克风+骨传导,已经是目前硬件的最高规格了,但实际的通话质量并不理想。
09
延迟
因为游戏场景确实很特殊,手机不动,耳机也不动,也没有太多设备去干扰,即便缓冲小,也能保证稳定。
其实最好的答案就是现实世界,我们面对面说话,听到声音的延迟大概是 3ms。现实告诉我延迟越低越好,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,耳机做不到。
其实还有一个参考,手机外放的延迟,因为手机外放并不是零延迟的,同样是有底层处理时间。这个延迟时间,从 20ms 到 70ms 不等,几乎没有人抱怨过手机外放。所以,我们以 70ms,作为优秀线。OPPO 的两款耳机(W51 和 Enco X),只有 69ms,等一下,蓝牙怎么会比外放延迟还低呢?
其实从高通的音频框架图就能看到,手机也会根据不同场景,划分高音质和低延迟,所以,当耳机的低延迟,遇上手机的高音质,就有了这 1ms 的优势。
当我们测完,发现能达到 70ms 的,也只有 OPPO 的两款,所以,我们把标准放宽到 200ms,玩吃鸡这类游戏,就很难感知了。
测试中比较有意思的是,三星手机外放的延迟是最低的,但耳机延迟接近 400ms,只有从游戏中心打开,延迟才会降低到 200 多毫秒。
其实我们可以再把标准放宽一点,毕竟也不是所有人都打游戏,对于不打游戏的用户,多少延迟算够用呢?
普通用户最容易感知的就是音画不同步。很简单,声音和嘴型对不上。所以新闻联播的语速作参考(200-250 字/分钟),你要想感受不到音画不同步,250ms (300ms)是一个下限。
很多耳机的延迟根本就没有优化过,连这个要求都没有办法达到。
10
使用体验
所以,我们把从拿到耳机的包装盒开始,到使用耳机完毕,一共划分出了 12 个关键节点,里面的细节太多了,我们挑一些做的好的,和做的不好的来说一说:
AirPods 这类光线流转亮面,你拿到后,只会开心一周,之后的每一天,你都会在划伤,和心疼被划伤中度过。
所以,连接手机的第一步,就是打开盒子,第二步,按键配对……等一下,按键呢?只有三星,是没有配对按键的,重置配对需要维持这个羞耻的姿势 6 秒以上。
但看一下小字标注,小米和华为是关闭降噪的续航,小米甚至用的是码率最低的 SBC。华为开启降噪后,续航时间,就和 AirPods Pro 就差不多了。单次续航超过 6 小时的只有声阔和三星,三星单次续航官方宣称 11 小时,实测下 13 小时,单看电池容量,确实没有特别高,应该是得益于三星和博通定制的蓝牙芯片。
耳机操作方不方便,只需要看两点:明确的操作点和反馈。像声阔和万魔的实体按键,是完全符合这两点的。万魔在调整降噪的时候,用的还是触摸。AirPods Pro 和 FreeBuds Pro 用的压感。华为为了保证钢琴键的完整,没有做类似 AirPods Pro 的凹槽,操作点没那么明显。
其他耳机都是触摸操作,在半入耳上还好,但到了入耳式,还记得共鸣腔吗?敲上去就像是敲鼓一样。操作点和反馈都不明确。设备切换上,AirPods 的自动切换非常好用。FreeBuds Pro 的双设备连接,能全平台适用。Enco X 点击三下(已更新为长按),就能回到上一个设备,算是最简单方式。上次我们去华强北测的稳定性,这次我们升级了难度,我们跑到了人流量最为密集的深圳北,试了整整半天,发现差距并不大,一方面目前的大多数耳机,已经不分主副耳了,断连的几率更小,再加上蓝牙本身的跳频扩频等等技术的加持,总之,目前拉不开差距,就不展开了。
11
产品推荐
就拿 0-70 来说,这个价位段充斥着假冒 AirPods 和一些小厂,用的是国产低端芯片,有些会分主耳和副耳,稳定性差,就比较容易断连,音质也不会去调,就是简单的拼装。
所以,这个价位的分割点,就拿 70 来说,柱状图上表现出的是峰值,但实际上是销量的波谷。如果你的预算恰好在这个点,其实可以考虑加一点钱,或者省点钱了。
在选购的建议上,因为 AirPods 和 AirPods Pro 的出货量非常大,整体表现也很均衡,我们就以这两款,作为半入耳和入耳式的标杆。
70-179 买的人最多,推荐 QCY T8,能用五分之一的价格,做到 AirPods 五六成的体验,缺点也比较明显,通话质量和音质都比较一般,做工也比较廉价,如果你是游戏用户,可以加几十块钱上 T8S,延迟很低,在 120ms 左右。
比较在意音质可以选三星,其实上一代 Buds 更值得推荐,渠道价也来到了 400 左右,音质几乎相同。虽然Bud+ 的麦克风增加到了三个,但通话质量提升不明显。
我们也获得了这些耳机的优惠购买链接,大家可以关注「先看评测」的公众号回复耳机获取链接。
12
结尾
抱歉,这个评测真的做了很久,从启动开始,就新品不断,华为新品,得加吧,OPPO 新品得加吧,三星、小米、Bose,也没法避免。从最开始的百元耳机评测,做到全价位评测,从 8 款,变成了 18 款。抱歉,即便这样,我们还是赶不上 TWS 耳机的火热,声阔和万魔的新款旗舰,也都变成了杆状,小鸟也出了新品,三星终于加了降噪……追逐时效,是媒体的使命,而做这样的横评费时又费力,是想给大家传递一些思考和方法论的。在这个短和快的时代做长内容,是不讨好的,写完第一稿,一万六千字,我硬生生删减了一半。去掉了很多科普和细节,甚至连我们第一版的片头,做完是 40 秒,也被砍到了 20 秒。做长视频,在我们看来,是在对抗时间。但实际上,我们也只是狼狈的逆行者。
数码媒体的本质,是在做一张报纸,今天看完,就可以扔了,而先看不太一样,还在坚持做一份杂志,兼顾时效性的同时,也想要留下一些思考。我记得,我投的第一份简历里写着,我想在一个报纸的时代,做一本书。即便过了几年、十几年,仍然有人看。欣慰的是,现在打开和厉害合作的第一期横评,每天还有几十个人在看。它可能不是一本书,但我也希望,它至少是一本你不太舍得扔的杂志。
好了,本期评测就到这里了,你可以在微博、微信、B 站、YouTube,搜索「先看评测」关注我们,先看评测再下单,我们下期见。
先看评测再下单
扫码关注获取
更多产品评测
更多实验数据
责任编辑: